对学案进行了解能够帮助同学们掌握到学习的重点,在语文的学习中取得进步。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初中学案-寒花葬志教导学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语文的学习中取得进步,有所收获。
【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背诵全文;2.深入分析作者隐藏于文中的情感;深入分析作者隐藏于文中的情感;尝试分析文章叙事手法和写作特色;1、请同学们反复阅读本文,读准字音,弄清实词解释;3、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4、自主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壹--------------关于记、铭、说、志;1.记、铭、说、志文体特点;记,是一种写景散文;向读者介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背诵全文。
2.深入分析作者隐藏于文中的情感。 3.尝试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深入分析作者隐藏于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尝试分析文章叙事手法和写作特色。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反复阅读本文,读准字音,弄清实词解释,正确疏通全文。 2、了解志的文体知识。
3、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本上画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
4 、自主完成导学案的内容。注意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知识链接】
壹--------------关于 记、铭、说、志。
1.记、铭、说、志文体特点
记,是一种写景散文。它主要杂记山水风光或名胜古迹。这种文体有时又类似说明文,即重在
向读者介绍说明风景特点等。这种文体有时还可以写成游记一类。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
兼以描写、议论、 说明。如苏轼的《石钟山记》。
铭,这种文体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即《文心雕龙》所谓“体贵弘润”“文约为美”,《文赋》所谓“铭博约而温润”(博与温,指内容、气魄;约与润,指辞句)。这里只说前一类。
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为题,并且把铭文刻在这些器物上。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为题,立石勒铭。器物之铭开始也用以颂扬功德,如扬雄的《鼎铭》等,但后来主要是记物寓意,形容该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况人事,用以劝勉警戒。而劝诫的对象,主要是作者自己。也有请人作铭的,如苏轼的《莲华漏铭》就是受“莲华漏”的主人之请而作。
刘禹锡的《陋室铭》别具一格,虽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内容与器物之铭相近,是用来自述其志的。
古人为了自警自戒,还作“座右铭”,意即置于座位之右,时时提醒自己。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是比较有名的,内容是总结在封建制度下为人处世的经验,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之类,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折射。白居易作《续座右铭》,其序云:“崔子玉(崔瑗的字)《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既是续作,所以也仿崔瑗之体,五言一句,但是韵却改了。虽说也是“铭”,但座右铭却不一定刻石,即如白居易,既说“常书屋壁”,可以想见他自己的续作也是“书”而不刻的。
(选自许嘉璐 《古代文体常识》)
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
以期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有时,“说”是一种评述性的议论文,如韩愈的《师说》。
志,是古代一种笔记式文体。但这类文章多是抒情性很强的散文。它可以记叙,可描写,可议
论,可抒情,寓意深长。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以上选自《实用语文知识手册》 世界图书出版社版 1999年版)
弍-----作品、作者、写作背景。 作品名称:寒花葬志 创作年代:明 代 作 者:归有光 作品体裁:叙事散文 作者简介:
归有光 (1507~1571年 )。明代散文家。明朝后期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世称震川先生,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江苏昆山人。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
《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
四十年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后任顺德府通判,专门管辖马政。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有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这篇短短的葬志表现出归有光与魏孺人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十分真挚深笃的。魏儒人除了十分贤惠,更因为家学渊源,颇通文字,也十分好学。据《项脊轩志》所载,魏孺人“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回娘家时,跟家中姐妹时时谈起的,也不是生活的困窘,而是丈夫读书的“阁子”项脊轩。她自己不以生活的艰辛为苦,还时时勉励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请敕命事略》)在封建社会中,婚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归有光(1507-1571) 明文学家。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曾任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著有《震川先生集》。其文善用简洁疏淡的笔墨,描写家人、朋友之间的日常琐事,言近旨远,充满感情。《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作极负盛名。黄宗羲推宗其为明文第一人。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当时主张「文必西汉」的王世贞意见相左,世贞虽大憾,亦推重之。与王慎之、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等。
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项脊轩志》是他的名篇。
写作背景:
1537年(嘉庆十六年)五月四日,归有光家中的陪嫁丫头寒花死了,归有光为她写下了这篇葬志。 为地位低下的普通侍女写墓志铭,归有光首开先例。然而,才一百多字的一篇葬志,却一连三次提到了自己妻子魏孺人。结合归有光的生平可知,这篇葬志更深刻的创作动因是怀念魏孺人。 寒花是魏孺人的陪嫁丫头,刚到归家时年仅十岁,魏孺人是归有光的第一位妻子,据归有光《请敕命事略》,其父为光禄寺典簿,伯父是“当世名儒”庄渠先生。魏孺人“少长宝贵家”,而归氏家道中落,物质生活比较清贫,但魏孺人从未有怨言,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就连回娘家看望父母时,也从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难,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来探视,才惊讶地发现归家“基贫之如此也”。魏孺人生性贤惠,对下人十分和蔼,从不摆主人的架子,从她对寒花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寒花不给归有光吃荸荠,可以说是对主人不敬,但魏孺人知道这是因为寒花自小随侍,心目中只把自己当成主人,而不懂得要敬重自己的丈夫,她更觉得寒花稚气可爱,于是指以为笑。而吃饭的时候,她又特意把寒花留在身边的小几旁,可以说是对小寒花的的额外照顾。从寒花对魏孺人的衷心回护,以及魏孺人对寒花的态度看来,主仆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没有半点隔阂。因此归有光盛赞她是“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之言”决定的,娶一个三从四德,相敬如宾的妻子并不难,难的却是心灵相通的知已。魏孺人不但德才兼备,更有良好的文学素质,与归有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之间不止举案齐眉,更是琴瑟如鸣。所以每当寒花做出稚气可笑的举动时,魏孺人就会赶忙指给归有光看,这正是一幕少年夫妻情深意笃的画面。 归有光少年丧母,两次丧妻,儿女或早夭,或长成之际猝然离世,使他在人生中体味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凉,所以他有时候会对千百年来为人们深信不疑的“天命”产生怀疑,对天发出痛切悲怆的呼号。但更多时候,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正统文人,他把这种种对人世的不公的愤恨与无奈化为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淡淡笔触,向人们娓娓道来。如《寒花葬志》,便是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这种看似一带而过的闲笔与淡笔,正是归有光散文突出的特点。这种写法,表面上容易被人忽略,但在这种刻意的淡化与压抑之中,包含了作者深挚沉痛的情感和细腻丰富的心灵。 【自主学习】
1、出处:
2、解释词语:
(1)寒花:婢女的名字。 (2)魏孺人:作者的妻子魏氏。孺人,明清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媵(yìng):古代随嫁的男女都称为媵。这里指随嫁的女子。 (3)嘉靖丁酉:1537年(嘉庆十六年)。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1522—1566)。 (4)虚丘:古虚丘邑在今山东省境内。这里的“虚丘”可能应为“丘虚”,指荒地。 (5)媵:丫鬟。 (6)鬟: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 (7)曳:拖着,这里是穿的意思。 (7)爇 (ruò):点火,焚烧。 (8)荸荠: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吃。 (9)瓯:小瓦盆。 (10)饭:吃饭。 (11)冉冉:形容眼睛缓慢转动的样子。 (12)奄忽(yǎn hū):很快的。
【合作探究】 1)分析作者为亡者作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角度: 记述了亡者的身份、死亡时间、所葬之地。(集中在开头一段) 写作者生平所做之事,但是没有面面俱到、长篇累牍,只择取了几件事。(第二段主要记事) 表达了自己对于亡人离世的悲痛情感。(于开头段和结尾段有强烈表现) 备注:此处如若适当,宜讲解“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两句中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命也夫”含无尽的悲叹,没想到相伴无多,人生无常,慨叹 命运的捉弄,无尽的伤感,真可说是红颜薄命,深沉的叹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奄忽便已
十年”“悲”等词语写出时光流转,斯人不在,悲从中来的叹息,以长吁短叹收笔,意味悠长。
【巩固验收】
2)都写了婢女哪些事?从这些描写中你能看出寒花在作者印象中是个怎样的人?
1、点拨写作技巧。
预设理解: 寒花很年轻。作者写到她的年龄,初到时十岁,而今又过十年!死时应该是二十岁。 寒花是个很调皮的丫头,和主人关系融洽。从作者想吃荸荠然而她不给吃,拿着瓦盆走开可见。 有些好动,比较天真。从吃饭时候“目眶冉冉动”一句可见。
3)再读第二段。进一步品析作者对寒花的描写,体味词语的表达艺术。
“垂双鬟,曳深绿布裳”:写了寒花发式,古代女子发式特别讲究,不可乱梳,小孩子可垂鬟,但是等长到了“及笄”之龄,要将头发梳起,此处由发式可见其小而娇,又提到衣服,深绿衬其年幼,故着装艳丽,布裳可见其身份,虽然衣服质地不甚精良,但是发式以及衣服颜色的娇嫩都可见寒花实际只是个小孩,那么她是在作者夫妇跟前长大,自然感情多了一层,事隔多年,作者犹记得当初寒花初来之样貌,足见可爱之深;“婢持去不与”,主人想吃而奴婢不与,似乎说不通,但是正是这个细节,可见寒花之娇态可噱,与主人已很融洽,不分主仆尊卑;再看其吃饭神情“目眶冉冉动”,真是吃饭时候也不老实,是个顽皮到家的孩子。如此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啊!此段写寒花生前之事,横跨十年,琐碎而不重复,温情中显人物性格。足见作者写作之功力。
4)寒花是作者妻子的婢女,按常理来说,寒花之死,作者夫人会比其更加悲痛,
为什么文中没有写到其夫人如何,而只是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情怀呢?
学生自由猜测性发言后明确关键问题:其妻子当时已经离世四年。由此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5)关注孺人的两次笑。是不是闲来之笔,有何作用?
预设角度:两次笑一次是称许婢女,一起笑丈夫贪嘴,也笑婢女之调皮;一次是伙同丈夫一起笑婢女好动活泼。孺人在此不可忽视,她之笑看出其性格温厚善良,善待奴仆,主仆相得,且夫妻关系和谐,是一个贤妻良主。孺人虽然不是本文主人公,然而给人印象颇深。另外,她的笑调节了家庭气氛,调节了文章节奏,富有生活情致,使得一家人昔日生活的欢愉尽显眼底,如今回忆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愁肠百结。没想到十年不到,他们主仆二人皆离自己而去,作者岂是单单悼念亡婢,而是由亡婢到亡妻,勾起了心头无限伤感!至此文意翻新,更进一层。 6)深入挖掘作者流露于文中的情感.
预设理解:由对亡婢的悼念牵出对亡妻的追思怀念,对逝去的欢愉生活的怀想,由此再读文章开篇的“命也夫”,作者悲叹的则不仅是婢女之丧,而是对人生命运多舛多罹的一种慨叹,联想作者生平屡试不中,仕途潦倒;联想恩爱夫妻中途生死相隔,真是逝者如斯,生者悲情,无以言尽啊!岂一个“悲”字了得? 【我的疑问】
本文写作特色: 取材精致,构思精巧。以日常生活之事见常日之情。 叙事寄情,伤人怀人,亡妻亡婢并悼,一明一暗,真情流露又含蓄隽永,生发出感人的艺术魅力。
2、作者的情感
表达作者对寒花悲惨命运的悲悯和同情,同时也是作者自身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身世浮沉。文章虽仅112字,但作者捕捉了日常生活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节特征,细致入微而又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的娇憨之态,表达出作者浓郁诚挚的情感。寒花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女仆,颦蹙间皆透着不明世事的纯真。归有光一定非常宠爱她,或宠爱她的容貌,或宠爱她的心地,或二者皆是。在此文中,寒花的形态,情态,神态,家庭情趣,情味,情绪,使得作者回忆所至,恍若在即。疏淡几笔,表现具足。只是文字换节后,文情意绪猛遇峭崖,遂成瀑流:“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又是十年。这似乎类似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痛。也类似于纳兰容若:“十年踪迹十年心”的无奈与酸涩。而归有光这一情绪的喷发,是在前面深情回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起落和跌宕,就分外感人。犹如梦幻,往事回顾,越是逼真,动人,则梦醒后就越觉惆怅,空虚,缱绻不尽。岁月忽忽,光景如白驹过隙,转瞬已有十个春秋。而今,爱妻病故,娇仆早夭,大有人去楼空之感。短短十字蕴含这难以排解的空虚感,难以申说的沉痛感。经过蕴蓄遂形成新的喷发,一声声腔悠长的“吁”,有多少岁月和人生的感伤情调。拖长的语调尚盘旋在纸面,顷刻便凝结成“可悲也已”的哽咽吞声和掷笔长叹。其实是借写婢女寒花,来写他的妻子,魏孺人。
在语文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学会对教案进行学习,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初中学案-寒花葬志教导学案,希望大家了解。